首页 经济 > 正文

令他流连不忍离去的「鱼山路33号」,值得你慢下脚步细细品读~

▲图片来源:陈喆

红瓦、黄墙、绿树、小巷、往昔、今时……

四月的青岛,处处是盎然的春意,街边的连翘、玉兰盛放,花开成海。春日漫步鱼山路,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满眼生机吸引,更是对它充满文化气息的气韵心驰神往。

青岛湾畔,小鱼山下,有一位自比梨花洒脱幽默的老人——梁实秋。他是翻译家,是散文家,是学者,是文学批评家,是我们不可忘却的回忆。想必他也被鱼山路近山绕海的景象吸引,今天我们便一起走进梁实秋于“山海之间的诗意栖居”。

# 01。

文学大师的自在人生

"

曾与鲁迅笔战不断的梁实秋,一生当中给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

从梁实秋对人生价值观的阐释来看,梁实秋在创作上始终围绕着对“人性描写”这一重要思想来体察社会,来反映现实。他尊重审美,却又极富理性。

他不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翻译和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权威专家。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最高纪录。曾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部文艺批评专著。

梁实秋的人文高度、思想高度和美学高度,都一一贯穿在他的文字里。

"

中国过往的文人墨客里,有趣又通透的文人不少。但随性、自然又通透的,非梁实秋莫属了。

他热爱读书,让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梁实秋说:“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 他尊崇勤劳的态度,持续近40载,完成《莎士比亚全集》共40本书的翻译,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一生著作等身,创作的散文集数量至今无人能够超越;晚年花费7年时间完成百万字著作《英国文学史》,还著有4辑《雅舍小品》散文集,正是勤奋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对于译莎,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便十分积极。当时,他除了每周教十二小时课之外,就开始着手翻译。他曾说:“我开始的时候参考资料是如何的贫乏!我那时有的只是一股热心,我想愚公可以移山,我也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多少算多少,至少对于我自己是件有益的工作。” 总结梁实秋这个成就,可以看出,从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岗位得益不小,这也算是青岛给他的最重要的馈赠之一吧。

他热爱美食,从不怠慢生活。

▲图片来源:微博@77i逛吃

在梁实秋先生写的《雅舍小品》中,他不无骄傲地说第一次吃到鲜美的“西施舌”(青岛人习惯称之为沙蛤蜊)便是在青岛。在他看来,蛤蜊“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他热爱生活,有才有情有趣。

冰心赞他如一朵花: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梁实秋出生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性子端正温和,可在他憨厚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总爱逗趣的心。他的散文行文流畅,文风自然、清新、风趣、韵味十足。他用诙谐幽默的文笔将生活琐事写得有声有色,读来回味无穷。

梁实秋用他的热情浪漫,温热一碗人间烟火,然后尽享一世从容,精彩过一生。

# 02。

中西混合小楼

铭记往昔岁月

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在青岛大学外文系任教时层居住于此。梁实秋故居是一座中西混合式建筑,砖石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墙基,红瓦斜坡面,厅门南向,二楼大门上方有一挑台。室内地面由木板铺成,没有任何雕饰。

整幢建筑简朴无华,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还留在院内,故居门前有青岛是文物局立的铭牌,大抵也只有这块铭牌还记载着那段岁月,一株老树枝干纵横,亭亭玉立院中。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首席文艺批评家,梁实秋来到青岛之前,刚刚经历了与鲁迅的一场论战。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看似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实则是不同的文学观念、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争论,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远,其间的是是非非扑朔迷离,复杂难辨。恰在1927年,回国不久的梁实秋在《复旦旬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鲁迅看到这篇文章后,对梁实秋的观点极为不满,随后写下《卢梭和胃口》发表在第二年的《语丝》周刊上。鲁梁争论由此拉开序幕。

就这样,向来讲究宽容的梁实秋极不情愿地卷入了一场说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论争当中,再加上朋友也并不特別理解他,甚至经常遭到一些人的攻击,这让梁实秋感到极不轻松,十分苦恼。

恰在这时,杨振声受命组建青岛大学,梁实秋与闻一多等人一同应聘,于1930 年暑假过后与夫人程季淑、女儿梁文茜和梁文蔷、儿子梁文骐来到这座远离文化中心也远离喧闹文坛的青岛。

▲图片来源:胡拍

从激烈的文学论争中走出来的梁实秋,对山美水美的青岛极为欣赏。他在离开青岛几十年后写的 《忆青岛》,对青岛的印象仍然清晰可见:“青岛的天气属于大陆气候,但是有海湾的潮流调剂,四季的变化相当温和。称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好地方。冬天也有过雪,但是很少见,屋里面无需升火不会结冰。夏天的凉风习习,秋季的天高气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季的百花齐放,更是美不胜收。”

▲图片来源:戚本祥/liu刘浏啊/77i逛吃/Scorpion

住在这里,自然山水尽收眼底,极得梁实秋的心意。在梁实秋的眼里,“青岛这美不在山而在水。汇泉的海滩宽广而水浅坡度缓,作为浴场据说是东亚第一……如果还有余勇可贾,不妨到栈桥上走一遭。桥尽头处有一个八角亭,额曰回澜阁。在那里观壮阔之波澜,当大王之雄风,也是一大快事。”

▲图片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梁实秋先生将自己在重庆北培的住所成为“雅舍”,在美国西雅图的住所称之为“白屋”,而在国立青岛大学教书的他,却并没有为他在鱼山路居住的这栋中西混合式小楼取一个名字。

但梁实秋似乎与青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情吻合,淡薄而优雅,他视青岛为“君子国”,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岁月,“我虽一生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结语是:“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各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

青岛文史学家鲁海曾说,梁实秋晚年描写青岛的回忆文章,至少有40余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青岛的喜爱。

1983年,梁实秋的大女儿梁文茜带着父亲的委托,重回青岛寻梦。梁实秋更是将女儿梁文茜从青岛海水浴场捧来的一瓶沙子置于案头,视为珍品。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因突发心脏病逝世,重返青岛最终成了一桩难了的遗憾。

# 03。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山海之城,一年皆好景,四时皆成趣。

春染市南 花海环绕

▲图片来源:微博@H—Qiang

碧海环绕,百花吐蕊,市南的春天一派鲜活生动的模样。

▲图片来源:微博@MelodyOfCherry0068

嫩柳轻摇、绿草如茵,桃花嫣然、樱花烂漫,玉兰、梅花、郁金香热烈绽放。

春日于此,步步皆景,尽赏芳菲,感受市南春潮涌动的生命气息。

▲图片来源:77i逛吃

夏韵市南 清新自然

风动树影,夏色清浅,市南的夏天夏意明媚,恣意舒展。

▲图片来源:微博@杉岛摄影工作室

清凉的海水不停翻涌,湿润的海风徐徐而来,中山公园荷香弥漫,小鱼山、信号山绿树成荫,夏风如歌。

秋歌市南 五彩斑斓

▲图片来源:微博@杉岛摄影工作室

市南的秋景十分醉人,秋高气爽,微风习习,一半碧海蓝天,一半红瓦绿树,都是藏不住的秋天光影。

▲图片来源:微博@杉岛摄影工作室

八大关中金黄的银杏、红色的枫叶、老街小巷中黄白橙红的金桂……涂抹出市南最美的秋日风光。

▲图片来源:微博@阿囡的小迷弟

冬至市南 温暖美好

▲图片来源:微博@77i逛吃

岁寒时节,一下雪,整个岛城便成为了冰雪世界。走过大学路、鱼山路、福山路……看红色屋顶被纯白的雪覆盖,感受百年时光在身边缓缓流淌。

▲图片来源:微博@阿囡的小迷弟

满城的皑皑白雪铺成绒毯,银装素裹,更显老城悠长气韵。

▲图片来源:微博@阿囡的小迷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处老宅故居,一块古砖瓦砾,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人们的感情纽带,承载着众多文化基因。

漫步鱼山路,瞧着鱼山路33号这座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幽静小楼,踏着那些梁实秋曾经走过的小径,时光随逝,仍能感受到他的生命气质、个人生活以及独特的精神,永远留存在其故居中。

关键词: 春有百花秋有月 摄影工作室 莎士比亚 雅舍小品 青岛大学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