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 > 经济 > 正文

浩然之气长存 元代名臣张养浩的行与思

张养浩像。云庄是张养浩的号。(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张养浩《牧民忠告》书影,其中“戒贪”条体现了他的廉洁思想。 (资料图片)

清贫居官、恪尽职守,获“真台掾”的赞誉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配义与道。或许,元代名臣、诗人张养浩的名字就来源于此。古人的名与字不是随意取的,往往有一定的关系。张养浩,字希孟,从他的字可以看出对孟子的敬佩之意。

孟子在论述浩然之气时,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培养浩然之气,不能借助外力拔苗助长,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我们在阅读张养浩的人生经历时,亦可将其视作终身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

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济南人。据《元史》记载,他“幼有行义”,外出遇见有人掉了钱,“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张养浩从小就爱读书,以至于父母担心他用功过度可能损害了身体,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白天默诵,晚上则关起门来,“张灯窃读”。

因才学出众,张养浩屡屡得到有识之士的推荐,他最重要的“伯乐”是当时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不忽木是康里人,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的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提到“西域人纯为儒者,有廉希宪”,“希宪而后有不忽木,不忽木世为康里部大人”,“康里在元时为术赤所封地,在今日为南俄,其地去中原又比畏吾儿为远,而其人能崇儒重道若此,是真可惊异者矣”。

不忽木看到张养浩的文章,大为欣赏,推荐他为礼部令史,又荐入御史台。一次,张养浩生病,不忽木亲自去探望,看到他的住所极其简陋,感叹:“此真台掾也!”从此,张养浩名声大振。

张养浩担任过地方官,也在朝堂之上屹然挺立。在堂邑任地方官时,他以“四知堂”命名自己的居室,表达对暮夜却金的东汉“四知太守”杨震的敬佩之意。他有果断的一面,县里有个叫李虎的狠人,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其党羽“暴戾为害,民不堪命”,然而前任官员却不敢管,张养浩到任后,迅速依法处置,为民除害。他有温暖的一面,不再要求刑满释放人员每月初一、十五到县衙门报到,听候训诫,对这些人说:“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张养浩离开堂邑多年后,百姓还记着他的德政,“犹为立碑颂德”。

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时,忠贞公允,直言不讳,恪尽职守,曾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上《时政书》,洋洋洒洒达万言,指出时政的十大弊端,“言皆切直”。可惜的是张养浩却因此受到打击,遭罢官,甚至一度要以变换姓名来保全自身。

主张以儒治国的元仁宗即位后,恢复了中断半个世纪之久的科举考试。终元之世,只举办过九次科举,时停时办,而且科举取士规模很小,对于元朝已经形成的用人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元朝最先将程朱理学定为取士的标准,却深刻影响了后代。

张养浩与元朝科举关系密切。元朝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场。延祐元年(1314),元朝首次举行乡试,会试、殿试于第二年举行,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他人一起主持。延祐五年(1318),张养浩再次知贡举。新科进士要去拜访他,对他表达谢意,他一概不见,只让人告诫新科进士:“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记住报效国家,而不必记住感谢个人。

元英宗即位后,命张养浩参议中书省事。他仍秉持任监察御史时的操守和风格,力谏不应在元宵节举行耗费巨资的鳌山灯会,“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不久,他以父亲年迈需要照顾为由,辞官归里。

从家乡赶赴陕西救灾,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张养浩在山东家中度过了八年隐居时光,直到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再次出山。这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请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主持赈灾。八年隐居,朝廷多次征辟,他都谢绝了。听闻百姓遭受的苦难,作为一个学有担当之人,张养浩责无旁贷,一接任命,立即登车向陕西进发。在离家之前,他将财产都分给了村里的穷人。

《左传》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孟子》也说:“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人追寻一个目标,在尚未达成时,会努力朝着目标前进,达成后精神上便松懈了。周文王对于道的态度却不是如此,明明已经看见了道,却如没有看见道时一样渴求,这是一种“不自满足,终日乾乾之心”。张养浩此行要以比“视民如伤”更深切的忧患之心赈灾,这是一场重要的考验。

赴陕西的路上,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路过华山,特地到西岳庙,作文祈雨,为民吁请,读到“民饥而死”时,张养浩“涕泗被面,从者观者皆为沾襟”。以现在的目光来看,此举似为不经,但在当时,这是很普遍的做法。

据记载,这年四月一日,陕西境内“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百姓大喜。张养浩的喜悦之情,都写在了一首散曲《【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中:“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张养浩到达陕西行台后立即投入工作。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台,在地方设置了两个行御史台,分别是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简称南台)和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简称西台)。张养浩在救灾上很有方法。元朝普遍使用纸钞,百姓拿纸钞去买米,纸钞稍有模糊破损,米商就说这是“昏烂钞”,不肯收,百姓自然也买不到米。按照规定,昏烂钞可以到行用库中更换新钞,管库奸吏营私舞弊,“易十与五”,而且“累日不可得”,百姓还是买不到米,生活处于崩溃边缘。

赈灾如救火。张养浩立即检查行用库,发现没有销毁、钞面图纹可以看得清的纸钞共计1085万多贯,在这些纸钞背面盖上印记,可以临时流通使用。张养浩又命人刻价值十贯、五贯的券发给穷人去米店买米,券上加盖印记,米商可凭此到行用库兑出钱来,“于是吏弊不敢行”,百姓得以买米活命。

在陕西赈灾的四个月,张养浩一直住在官署,“未尝家居”,白天出外巡察救济灾民,晚上则祈祷灾情结束、百姓安康,没有丝毫懈怠,忧累成疾,病逝任上,享年60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朝廷下诏追封张养浩为滨国公,赐谥号“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

总结为官经验,著成传世官箴,倡导廉以律身

张养浩为官不仅恪尽职守、心忧百姓,也善于总结自己为官的经验教训,著成《为政忠告》一书。《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分成三大部分,皆可独立成篇。其中《牧民忠告》总结了做地方官的经验,《风宪忠告》总结了任监察御史的经验,《庙堂忠告》总结了在中书省为官的经验。这三个“忠告”分别针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和朝廷高级官员,很有指导性,其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备受时人与后人的重视。

《为政忠告》体现了张养浩的廉洁思想。他在《牧民忠告》中列有“戒贪”一条,表示“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自不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厥心溪壑,适以自贼”,一个人欲壑难填,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并且会连累到许多人,“一或罪及,上孤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代指监狱)之苦”,张养浩将贪欲过深的后果一一揭示,要避免这些苦果,就要平时对自己严格。

在《风宪忠告》中,张养浩将“自律”放在卷首,御史作为“执法之臣,将以纠奸绳恶,以肃中外,以正纲纪,自律不严,何以服众?”那么怎样才算严,张养浩给出了自己的标准,“如处子之居室,一行一住,一语一嘿,必语礼法,厥德乃全”。

在《庙堂忠告》中,张养浩将“修身”放在卷首,他从正反两面论述自律、清廉等品质何以值得推崇,“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如是则令名随焉”,反之,“徇私忘公,贪无纪极,不戒覆车,靡思报国,如是则恶名随焉”。

张养浩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堪为官箴书典范的《为政忠告》,还留下了一批散曲作品。他赴任陕西途中,写下一组怀古作品,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也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故而常为后人提及。此外,乡居八年,他也创作了一批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我们且读一首《【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隐隐的如闻管弦,却原来是流水溅溅。

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蒙蒙淡春天。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山川都来杖屦边,早子称了闲居愿。

总的来看,张养浩的作品内容都很充实,题材广泛,语言成熟,风格倾向豪放,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值得深味的是,战国时期的贤大夫屈原的形象常常出现在他的散曲中。可见,张养浩即便身在“江湖之远”,却还不忘忧国忧民。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张养浩散曲里的这两句,或可比拟他的道德文章和操守行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