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 > 正文

赤水实施“退耕还竹”生态治理模式,去年竹产业产值达62亿元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林草局组织的“访红色圣地,看绿色新貌”采访团从贵州省遵义市一路向北,进入赤水地界后,满目翠绿,满山翠竹。

“退耕还竹”的生态治理模式

目前,赤水市竹林占国土面积比例和农民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先后荣获了“贵州省森林城市”“中国森林氧吧”、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贵州省1998年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严禁采伐天然林。1999年,赤水市被列入天保工程县(市)。2001年,赤水市被列为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市)。竹子因种植广泛、且采伐后可循环生长利用,在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中脱颖而出,赤水市从此开启了“退耕还竹”的生态治理模式。

“赤水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近20年来,全市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71.3万亩上升到目前的2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上升到目前的82.51%。竹林对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都有很大贡献。”7月14日,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廖艳飞告诉记者,赤水河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400万吨以上,全市景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5.2万个,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95%左右,水源达国家Ⅰ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赤水河河水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

一根翠竹富了一座城

“赤水市是一根翠竹富了一座城,一根竹子吃到底。从最初的种竹、卖竹,到初级加工,再到精细加工,赤水竹产业链已日趋成熟。”7月14日,赤水市副市长张小平说,目前该市已培育各类竹加工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

据介绍,赤水市把加快推动竹产业链发展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赤水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明确,打造竹浆纸制品、绿色食品、竹木家具等“3大百亿级产业园”;打造全国最大的竹循环利用示范基地;组建贵州省竹产业研究院。

在赤水,18万竹农每年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笋人均增收3200元。有的竹农家中拥有上百亩竹林,他们上半年挖笋、下半年伐竹,年收入能到10万元。竹林已成为赤水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赤水市形成了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竹产业,产品销往20多个省区市及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赤水竹产业产值达到62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

青青翠竹不仅给赤水带来了工业原料,还孕育了以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带动10万余人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路、挣上旅游钱。

竹子变成纸制品、美食和工艺品

7月15日,记者走访了赤天化纸业公司、竹运纸业公司、红赤水集团和新锦竹木制品公司,看到了一根根竹子如何变成纸制品、美食和工艺品的过程。

记者在贵州赤天化纸业公司看见堆积如山的竹原料,经过发酵、漂白等20多道工序,变成一捆捆原纸。赤天化纸业常务副总经理王云义介绍,该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工艺技术最先进、单系列产量最大的竹浆生产企业,现纸浆产能36万吨/年,生活原纸19.5万吨/年。2020年,赤天化纸业实现纸浆年产能36万吨,生活原纸年产能19.5万吨,产值达13亿元。

在新锦竹木制品公司,记者看见多种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竹制马桶盖是出口量最大的竹制品。

在贵州红赤水集团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见工人把竹笋制作成美味食品,装进印有“红赤水”“桫椤妹红油脆笋”等商标的包装袋。红赤水集团电商部运营助理刘朝梅拿出一袋竹笋告诉记者:“这一款是去年的网红零食,开袋即食,消费者特别喜欢自己动手剥掉笋皮吃里面的嫩笋。味道鲜美,一度脱销。”

关键词: 贵州赤水 退耕还竹 生态治理 竹产业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